時間: 2021年07月22日 16:22 | 作者:朗依制藥 | 來源: 醫藥資訊| 閱讀: 67次
今年的公歷7月22日至8月6日之間
是大暑節氣
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二個節氣
也是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
大暑節氣正值“三伏天”里的“中伏”前后,
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,氣溫最高,農作物生長最快。
此時天氣濕熱,很容易導致身體受潮濕氣過重。大暑既要懂得防暑降溫,還要注意祛濕。
民間有:“一歲難過關,唯有三伏天”的說法。除了暑氣逼人外,在大暑前后,旱澇、風暴發生頻繁,暑濕之氣容易乘人肌膚腠理開泄、汗液增多之際乘虛而入,導致體內陽氣受損,心氣虧耗,故大暑時節老年人注意養生很重要。
大暑養生,重在養心
大暑時節氣候炎熱而生機勃發,陽氣最為旺盛,陽氣外發,氣血運行亦相應活躍,根據養生原則應重在養心。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。
01
靜心養生
大暑高溫酷熱,易動肝火,常常會覺得心煩意亂、食欲不振、急躁焦慮等,我們稱之為“情緒中暑”。此時宜心態清靜,俗話說“心靜自然涼”,越是天熱越要“心靜”,以避免不良刺激。
02
藥食同源
? ? 選擇具有清心降火、養心安神效果的食物,如:茯苓、麥冬、菊花、金銀花、荷葉、大棗、蓮子、百合、小米、冬瓜、苦瓜、西紅柿、西瓜、香蕉、蘋果等食用。
03
調整起居,保證充足的睡眠
中午應小睡會兒,因睡眠與情緒和免疫力密切相關,睡眠不足則抵抗力差。
? ? ? 如果夜晚睡眠不佳,可以在睡前喝一杯五加棗仁茯苓茶,用五加葉、酸棗仁各2g,茯苓、大棗、百合各1g,紅參0.5g。煮茶飲即可,睡前一小時飲用,可安神助眠、提高免疫力,改善失眠多夢。
大暑養胃,健脾除濕
大暑季節正值三伏天,暑氣較重,酷熱會導致脾胃功能低下。
? ? ? 人們經常感覺胃口不好,容易腹瀉,嚴重時有胸悶、惡心、四肢無力等,舌苔常比較黃膩,中醫認為舌苔黃膩代表濕熱之氣較重,中醫稱之為暑濕證,要清暑利濕,健脾養胃。
01
薏苡仁粥
做法:薏苡仁50克,粳米100克。將薏苡仁用溫水浸泡半小時左右,與粳米共置鍋中,放入清水,先用大火煮沸,再改用小火熬至粥成。
? ? ? 功效:健脾除濕,適用于脾虛濕盛,不思飲食,大便溏薄,下肢水腫等。
02
艾灸補脾
太白——脾經原穴
? ? ? 對脾系統的保健非常關鍵,按揉、艾灸太白可以補脾,對脾虛引起的食欲不振、渾身乏力、犯困、水腫、腹脹、腹瀉等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。若能在脾經主時(上午9至11點)艾灸,效果更好。
足三里——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濁
? ? ? 二者為氣機升降之樞機,故養脾之升要同時養胃之降,需配合艾灸足三里。
? ? ? 脾應于季夏,大暑時節最需艾灸,以健脾化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