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 2021年07月22日 16:43 | 作者:朗依制藥 | 來源: 醫藥資訊| 閱讀: 190次
高考的日子里,“家有考生”的王媽去超市囤了幾斤核桃,她希望孩子在關鍵時期能多吃點核桃補補腦,爭取考上好的大學。
王媽此番操作,讓 39健康新知 不禁想起流行于民間的兩個概念: “吃啥補啥”、“以形補形”。
核桃因外形長得像人腦,所以常被人認為具有補腦功效。而除吃核桃補腦外,吃紅棗補血、喝骨頭湯補鈣等食療方,也始終在坊間流行。
◎ 大腦與核桃的外形對比。
不過,近些年來,“吃啥補啥”的說法已成為媒體的重點辟謠對象,網上一搜,批判的科普文章比比皆是?,F如今,只要一提起“吃啥補啥”,絕大多數人腦海都會冒出一個念頭:不是騙子就是腦殘。
01
當我們diss“吃啥補啥”時,
究竟在diss什么?
吃啥補啥,真的是空穴來風嗎?
其實,早在唐朝時期,藥王孫思邈就發現了動物臟器與人類臟器的相似性,并首次提出 “以臟補臟”的說法。至明朝時期,醫學家李時珍也提出了 “以骨入骨,以髓補髓”的類似理念。之后,隨著這種用藥方式的流行,民間慢慢就出現了“以形補形”、“吃啥補啥”的概念。
盡管在古典醫籍有所記載,但在現代營養學看來,所謂的“以形補形”簡直荒謬,因為不管人吃的是什么,也不管你吃的紅棗有多紅、核桃長得有多像大腦,它們最終都會被消化系統分解成氨基酸、葡萄糖等基礎化學物質,并被腸胃吸收供全身所用,而無法補益到特定部位中去。
展開全文
生活中,人們常說“吃燕窩不如吃雞蛋”,其實也是基于食物營養的角度來理解的。
◎ 氨基酸(RCHNH2COOH)的化學結構,它被認為是動物所需蛋白質的基本物質。
一直以來,“吃啥補啥”的觀點始終未被科學證據予以支持,以至于人們時常會對中醫產生質疑、失去信心,并因此引發了不少中西醫紛爭。
“吃啥補啥”真的是謬論嗎?事實或許并非如此!
身邊有不少人以親身經歷告訴 39健康新知,“吃啥補啥”有一定道理: 一位朋友聲稱自己兒時貧血,但服用阿膠一段時間后,貧血癥狀消失了;還有來自廣東的友人,他們肺燥時喝豬肺西洋菜湯、腰酸背痛時吃豬腰燉杜仲,每次都能“湯到病除”。
這些功效難道僅僅是心理暗示在作祟?在科學界,“吃啥補啥”究竟有沒有合理的解釋?
◎ 廣東人喜歡喝豬肺湯,以達到潤肺目的。
02
飽受質疑的“吃啥補啥”理念,
有了生物學解釋
在過去的十余年里,來自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張辰宇教授,一直將目光聚焦于一個領域—— 微小RNA(microRNA)。
微小RNA是一段長度在20個堿基左右的核糖核酸片段,廣泛存在于生物體中。 一個生物自產的微小RNA,能進入線粒體控制其基因表達。
按這個說法,倘若其他物種的微小RNA分子進入了人體,是否會對人體基因產生調控作用?
2021年,張辰宇團隊在權威期刊《Cell Research(細胞研究)》上發表了一篇文章,他們報告了一項令人驚訝的發現: 動物體內的血清和器官里,竟然找到了植物微小RNA的蹤跡。比如,水稻中一種稱為“MIR168a”的微小RNA,在中國人的血清中含量特別豐富??雌饋?,它們可通過消化系統進入人體血清與器官中去。
研究還顯示, 水稻微小RNA“MIR168a”,可抑制人體中LDLRA1基因在肝臟中的表達。
◎ Zhang,L.,Hou,D.,Chen,X.et al.Exogenous plant MIR168a specifically targets mammalian LDLRAP1:evidence of cross-kingdom regulation by microRNA.Cell Res 22,107–126 (2021)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cr.2021.158